《靈樞・經脈》與牙醫針灸應用

曾政嘉 (Cheng-Chia Tseng)
27 min readJun 11, 2019

--

針灸二字的「針」,其運作原理就是利用針插入人體後,產生的全身性系統反應與身體之交互作用,以及醫師操作手法下之針具,對肌肉、筋膜、神經等組織進行直接或間接刺激的局部反應,進而改善患者不適的治療方法。(註:《靈樞・九針十二原》稱能調節人體控制氣血的機制者為「守神」,而利用局部反應作調整者為「守形」。)

十八、十九世紀中國針灸用針具,Wellcome Library, London 著作權所有,CC-by 4.0 授權

無論是依循傳統中醫理論與經絡思想進行的針灸治療,抑或是現代西醫依循筋膜與激痛點理論發展出的乾針治療,其背後的生物學模型運作機制皆相同。如果說傳統針灸與西醫乾針兩者間,目前真有什麼最大差別,主要就在於不同思想觀點指導下,所取的下針位置與名稱,以及行針手法。

所以,牙醫師如果要做顱顎關節障礙的西醫乾針治療,由於不是以中醫思想觀點指導下針的,並不需要事先修滿中國醫藥大學所開設的針灸班時數。但如果醫師想要瞭解中醫理論並操作傳統針灸,那麼就一定要取得針灸修習時數證明了。

以下內容,將探討傳統中醫經典《靈樞》經脈篇所述內容,對於牙醫師治療時可考慮的相關應用。若想要參考並施行的醫師,請務必取得針灸修習時數證明。

經典中醫是氣的醫學

要談經典中醫,一定離不開「氣」。但氣是什麼呢?這裡引用郭育誠醫師《上池之水——漢醫的祕密》所述的體會:「氣」其實泛指「週期性波動」的現象。若現象的主體是物質,就有數量上增與減的週期性波動;若主體是能量,就有功或能的轉變;若主體為信息,就會有消與長的週期性變化趨勢,甚至如「開」與「關」的陰陽變化。若現象主體為生命或生態系,自然出現生、老、病、死週期性的消長波動。

中醫相信,氣為構築身體的生物能量共振場,也是未來身體狀況的設計藍圖。如果說我們想要蓋一棟屋子,那麼心中的想法與設計圖就是氣,動工就是身體的生化運作,完工就是身體反應後的物質結果。

而這種能量上的共振場,可以被特殊的攝影技術或儀器偵測(如克里安 Semyon Kirlian 攝影術 、氣場儀等),或是由練氣功的人感測到,抑或是反應在人體的脈相上,讓醫師可以藉由把脈瞭解身體當下氣的概況。

所以,當人體還未生病,只是氣先動亂不安時,在《靈樞》中稱為「是動病」。如果醫者可以在這個階段將氣調整回平衡狀態,那麼就稱為「治未病」;如果患者的狀況持續惡化下去,身體照著亂掉的藍圖施工後,那麼就會得到生病的軀體,《靈樞》將之稱為「所生病」。

中醫依據陰陽五行觀念,對氣的性質做了分類:

五行圖,作者 Ju gatsu mikka,CC-by-SA 3.0 授權
  1. 往外發散、會轉彎又會直行的,稱為「木」,曰曲直,對應為肝(裡)、膽(表)
  2. 往上升、提升熱量的,稱為「火」,曰炎上,對應為心(裡)、小腸(表)
  3. 居中、調和上下與內外、攝入大地精華(穀物能量)的,稱為「土」,曰稼穡,對應為脾(裡)、胃(表)
  4. 往內收斂、更變造成分離的,稱為「金」,曰從革,對應為肺(裡)、大腸(表)
  5. 往下降、降低熱量的,稱為「水」,曰潤下,對應為腎(裡)、膀胱(表)

《帛書老子》:「萬物負陰而抱陽,中氣以為和」,木與金可以看作是一組陰陽,水與火也是一組陰陽,而這兩組都必須仰賴中土的調和;另外,五行的裡與表也各自是個陰陽。針刺之道,就是在調氣,調氣都是在調和陰陽間的平衡。

五行相生相剋圖,作者 Benoît StellaCC-by-SA 3.0 授權

經脈

經絡是人體內部的能量通道。古代人透過修煉與內觀自證,感覺到人體內部的能量共振,在肢體和臟腑之間有類似隧道的無形路徑連通,氣於其間升降出入;而遍布全身的路徑又交織成網絡,稱為「經絡」。其中,「經脈」是人體的主幹道路,計有十二條;而橫出互相連通的小條路,則稱為「絡脈」。

身體的內氣,為水穀之精氣被胃消化吸收後,再由肺化生而成。《靈樞・營氣》:「營氣之道,內穀為寶。穀入于胃,乃傳之肺,流溢於中,布散於外,精專者,行於經隧,常營無已,終而復始,是謂天地之紀」。

經絡就像無形的立體通透性管道一樣,其中無時無刻走在路中你來我往的內氣,稱為「營氣」;而隨著人醒來後開始在管道外跑,週身陽經運行,睡著後又往體內跑回陰經裡循環的是「衛氣」,負責保衛身體。醫者下針調整經絡時,就是在調整營氣和衛氣。

1970到1980年代中期,由中國的祝總驤開始研究人的循經感傳現象,以低頻脈衝電刺激十二經的井穴,普查二十萬人次,根據感傳循行距離分為四種:

  1. 不敏感型,無感傳或傳不過腕關節,佔81.7%
  2. 稍敏感型,感傳至肘關節,佔15.2%
  3. 較敏感型,有兩條以上經脈走完全經,佔 1.8%
  4. 敏感型,有六條以上經脈走完全經,佔 1.3%

後續研究發現隱性循經感傳線與古籍吻合,也發現經脈的循經感傳線具有低阻抗、高振動聲傳導、截肢後仍存在、新生胎兒屍體仍可再現等特性。這些研究又延伸至動物、水果等,也證實生命體皆有經脈的網路存在。

1975年後,孟競璧等人的實驗中,轉而以放射性同位素注入人體經脈,觀測其顯像活動,發現移動速度約每分鐘 8-26公分;而從死亡猴體的研究中,確認同位素沒有遷移現象,表示經脈運行屬於活體現象。

經絡系統,是以人體內部能量(內氣)的傳導路徑作分類,與現代解剖學根據組織結構與系統功能特性,分為皮膚、神經、肌肉、骨骼、呼吸、循環、消化、泌尿、生殖、內分泌、免疫等不同。根據《靈樞・經脈》篇對各經脈巡行路徑的描述,我們可以知道經絡系統分類,是一種跨越現代解剖眾分類的描述方式,同時兼具多種系統功能,也不侷限於某項器官。經絡系統好比是身體內氣交流的通道,解剖分類好比是方便人們理解身體功能並互相溝通的語言。

於是我們會發現,大腸經小腸經雖屬大小腸,三焦經雖屬三焦,卻都更著重於上半身的作用(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中,大腸經稱為齒脈,小腸經稱為肩脈,三焦經稱為耳脈,即知其常見應用範疇)。胃經覆蓋了顏面大部分範圍,與運化水穀相關(大小腸問題常以胃經處理),又與容易受驚、自我封閉有關。脾經強調消化、排溼功能,反而與脾臟的生理作用無太大關係。腎經又與心慌、恐懼有關。肝經與小腹、骨盆腔、疝氣、遺尿等相關。黃疸則要找脾經、腎經……等,諸如此類。

所以,當我們以經絡系統指導針灸時,相較於非主治器官的臟腑名稱,反而應該著重於手太陰、手陽明、足陽明、足太陰……等手足路線定位名稱上,以方便初學者應用,更容易找出下針位置處於陰面或陽面、前路中路或後路等。當然一旦已熟稔,知道這兩者間的連屬時,以臟腑名稱指經脈確實用字上更方便許多。

經脈定位命名

人體由上而下俯視圖與陰陽分布,作者曾政嘉,CC-by-SA 3.0 TW 授權

位於北半球的人,身體站直雙手下垂,由北朝南面向日光照射,受照射的正面,如顏面、口鼻、頸前、胸腹、手前側、足前面等,稱為「陽明」。人轉身以側面向著日光照射,受光的側面,如頭側、耳朵、頸側、肩、軀幹側、手外面、足外側等,稱為「少陽」。人再轉到以背面朝向日光照射,受光的後面,如頭的後枕部、頸項、背部、腰部、手足的後面,稱為「太陽」。至於陽光無法照射到的陰面,依前中後分為「太陰」、「厥陰」、「少陰」。

以陰陽觀點來看,陽明與太陰一對,少陽與厥陰一對,太陽與少陰一對,兩者相消相長。

同名的手足經,對身體而言為類似層級的能量場,〈終始篇〉歸類了這幾道能量場危亡之後的結果:

  • 太陽之脈,其終也:戴眼(眼睛像戴在頭上,或說眼睛上視不能轉動),反折,瘈瘲(ㄑㄧˋㄗㄨㄥˋ,手足時伸時縮抽搐),其色白,絕皮乃絕汗,絕汗則終矣。
  • 少陽終者:耳聾,百節盡縱(全身骨關節失去功能),目系絕(眼睛的聯繫與控制中斷),目系絕,一日半則死矣。其死也,色青白,乃死。
  • 陽明終者:口目動作(口眼顫動、歪斜),喜驚(容易受驚嚇)、妄言(胡言亂語)、色黃;其上下之經盛而不行,則終矣。
  • 少陰終者:面黑,齒長而垢(牙周病,有牙結石又髒),腹脹閉塞(肚子脹又排不出來),上下不通(整個人的氣場上下不通)而終矣。
  • 厥陰終者:中熱嗌干(胸中發熱,口咽部乾),喜溺(小便次數多),心煩,甚則舌卷,卵上縮(睾丸上縮)而終矣。
  • 太陰終者:腹脹閉,不得息(呼吸不順),氣噫(胃有氣上衝),善嘔,嘔則逆(嘔吐後則逆氣呼吸不順),逆則面赤,不逆則上下不通(沒有逆氣的話,則整個人的氣場上下不通),上下不通則面黑,皮毛憔(枯槁)而終矣。

穴位

經絡是人體內氣通行的無形隧道,所以投影在人體皮膚表面後,實際上會是條變動的寬帶,而非不規則狀的穴位連線。穴位連線是常見經圖、銅人畫法,但不是經脈原貌。經絡相連如環無端,好比是個圓環相接在一起,是沒有盡頭的,所以也不會有某經脈從手指末端斷掉,無法連到隔壁條經脈的問題發生。

穴位名稱的存在,是為了方便紀錄和溝通所在的約略位置,並簡述其作用,並非固定不變、非常精確的一個小點。臨床上,若有疾病時經脈上可能會有相應的反應點(壓痛、僵硬、應結、索條等);治療時一般可以用手指觸壓確定,而相應的壓痛點、反應點或反應區即為取穴位置。如《靈樞・九針十二原》便提及:「五藏有疾也,應出十二原。十二原各有所出。明知其原,睹其應,而知五藏之害矣」,即是相同的原理。

氣穴

《靈樞・九針十二原》談到氣穴時說:「所言節者,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。非皮肉筋骨也」,指出節(氣穴)是氣遊行出入的地方,常在分肉之間,亦即肌肉與肌肉間,或是皮膚與肌肉、骨骼組織之間,屬於疏鬆的結締組織,解剖上附近可能有血管、神經、淋巴管等;所以如果我們要針氣,就要針在皮肉筋骨的間隙,而不是去針皮、肉、筋、骨。(註:由此可知,乾針扎肌肉是依據西醫理論思想,所以不是在扎氣,與經典中醫思想指導無關。)

郭育誠博士所著《上池之水 —— 漢醫的祕密》第二章【針灸與經絡的祕密】則提到,根據王唯工教授提出的實驗成果,經絡就是同一共振頻率(諧波)的器官或組織構成的集合,穴位(指氣穴)為弱共振腔,而五臟六腑為強共振腔。實驗中發現針刺或灸改變了穴位的共振條件,進而影響經脈上血液流體動力學的狀態(徑向共振理論),類似的結果也可以在中藥與方劑的實驗中確認。

刺之道

《靈樞・終始》提到:「必先通十二經脈之所生病,而後可得傳於終始矣。故陰陽不相移,虛實不相傾,取之其經」,要用針的人,得先把十二經脈的所生病搞清楚後,再來套用終始篇盛虛補瀉的概念;如果患者屬於陰陽平衡、虛實相稱的狀況,就直接回到十二經脈治療即可。

終始〉又說:「凡刺之道,畢於終始,明知終始,五藏為紀,陰陽定矣。陰者主藏,陽者主府;陽受氣於四末,陰受氣於五藏;故瀉者迎之,補者隨之,知迎知隨,氣可令和,和氣之方,必通陰陽」,所謂的終始就是要定出陰陽盛虛,然後決定迎隨補瀉。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;熱則疾之,寒則留之;陷下則灸之;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至於詳細的補瀉作法與次數上限,請再參考終始篇內容,這裡只先提個概念。

可是要怎麼定患者目前的陰陽狀態呢?「終始者,經脈為紀。持其脈口人迎,以知陰陽有餘不足,平與不平,天道畢矣」,即利用脈口、人迎的比對,去探查陰陽狀態是有餘還不足,是平還不平。手腕內側的橈動脈稱為「脈口」屬太陰,喉結旁的頸動脈稱「人迎」屬陽明,而只要兩者的脈動力道不相稱,就有了陰陽間的差異。有陰陽之別時,就照終始篇的補瀉想法下針;沒有陰陽之別時,直接在十二經脈下針。

(註:當今臨床現場,比人迎寸口定陰陽盛虛的方法已經失傳了。頸動脈本身就比橈動脈粗,想要直接定出跳動力道是幾倍差異很難,變通法多改依據王叔和《脈經・兩手六脈所主五臟六腑陰陽逆順第七》,其中紀錄的脈法贊:「肝心出左,脾肺出右。腎與命門,俱出尺部;魂魄穀神,皆見寸口。左主司官,右主司府,左大順男,右大順女。關前一分,人命之主,左為人迎,右為氣口。」,即將男左手脈定為人迎,右手脈定為寸口/脈口/氣口;女右手定為人迎,左手定為寸口。)

以下根據《靈樞・經脈》所述之是動病、所生病,以及經脈循行路徑,來討論牙科上的可能應用。

手太陰肺經

是動。當肺氣(金)開始動亂時,是動:則病肺脹滿,膨脹而喘咳,缺盆中痛,甚則交兩手而瞀,此為臂厥。

所生病。當肺氣問題久未解決,開始產生手太陰經實質病變與症狀,是主肺(呼吸道與肺)所生病者:咳上氣喘渴,煩心,胸滿,臑臂內前廉痛厥(手臂內側、前側又痛又無力),掌中熱。氣盛有餘,則肩背痛,風寒汗出中風,小便數而欠。氣虛則肩背痛,寒,少氣不足以息,溺色變。

手太陰肺經水彩圖,Wellcome Library, London 著作權所有,CC-by 4.0 授權

手太陰經循行路線:起於中焦,下絡大腸,還循胃口,上膈屬肺,從肺系橫出腋下,下循臑內,行少陰心主之前,下肘中,循臂內上骨下廉,入寸口,上魚,循魚際,出大指之端;其支者,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。

太陰之盛虛:盛者,寸口大三倍於人迎,虛者,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。

常用穴位舉例:少商、魚際、太淵、列缺、尺澤

手陽明大腸經

是動。當肺之表,大腸氣(金)開始動亂時,是動:則病齒痛頸(䪼)腫

所生病。當肺表大腸氣問題久未解決,開始產生手陽明經實質病變與症狀,是主津液(身體分泌的津液,可潤澤皮膚、關節、眼睛、口腔、鼻腔等)所生病者:目黃口乾鼽衄(流鼻血),喉痺肩前臑痛,大指次指痛不用,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;虛則寒慄不復。

《鍼灸聚英發揮》手陽明大腸經之圖,Wellcome Library, London 著作權所有,CC-by 4.0 授權

手陽明經循行路線:起於大指次指之端,循指上廉,出合谷兩骨之間,上入兩筋之中,循臂上廉,入肘外廉,上臑外前廉,上肩,出髃骨之前廉,上出於柱骨之會上,下入缺盆,絡肺,下膈,屬大腸。其支者,從缺盆上頸,貫頰,入下齒中,還出挾口,交人中,左之右,右之左,上挾鼻孔。

陽明之盛虛:盛者,人迎大三倍於寸口,虛者,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

從牙科觀點來看,手陽明大腸經病者會與口腔相關,如牙齒痛、下齒痛、有口乾、津液問題者,例如腮腺、舌下腺、下頜下腺等唾液腺分泌問題,可以從手陽明大腸經處理。尤其如果也有肩前臂痛、大拇指、食指會痛或沒辦法出力運動的話,更可以確認是手陽明病。

常用穴位舉例:商陽、二間、合谷、曲池、口禾髎

足陽明胃經

是動。當脾之表,胃氣(土)開始動亂時,是動:則病洒洒振寒(怕冷),善呻數欠(頻頻打哈欠),顏黑,病至則惡人與火(即討厭人、討厭火),聞木聲則惕然而惊(聽到木頭敲擊的聲音會驚怕),心欲動,獨閉戶塞牖而處(自我封閉不想出門)。甚則欲上高而歌,棄衣而走(嚴重的話想要爬到高處唱歌,丟下衣服跑來跑去),賁嚮腹脹,是為骭厥(脛骨小腿無力)。

所生病。當胃氣問題久未解決,開始產生足陽明經實質病變與症狀,是主血(這裡講氣血的血,指氧氣與營養的載體)所生病者:狂瘧溫淫,汗出(發熱流汗),鼽衄口喎(嘴歪),唇胗(唇炎、口角炎、唇瘍),頸腫喉痺,大腹水腫,膝臏腫痛,循膺乳、氣沖、股、伏兔、骭外廉、足跗上皆痛,中趾不用,氣盛則身以前皆熱,其有餘於胃,則消穀善飢,溺色黃;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,胃中寒則脹滿。

足陽明胃經水彩圖,Wellcome Library, London 著作權所有,CC-by 4.0 授權

足陽明經循行路線:起於鼻之交頞中,旁納太陽之脈,下循鼻外,入上齒中,還出挾口環唇,下交承漿,卻循頤後下廉,出大迎,循頰車(咬肌),上耳前,過客主人,循髮際,至額顱;其支者,從大迎前下人迎,循喉嚨,入缺盆,下膈,屬胃,絡脾;其直者,從缺盆下乳內廉,下挾臍,入氣沖中;其支者,起於胃口,下循腹裏,下至氣沖中而合,以下髀關,抵伏兔,下膝臏中,下循脛外廉,下足跗,入中指內間;其支者,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趾外間;其支者,別跗上,入大趾間出其端。

陽明之盛虛:盛者,人迎大三倍於寸口,虛者,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

從牙科觀點來看,足陽明胃經病者與口腔密切相關(走過上齒又挾口環唇),上齒痛、還有口歪、唇炎、嘴唇上的單純皰疹 Herpes labialis、口角炎 Angular cheilitis 者,也可以從足陽明胃經處理

另外,足陽明行經顏面部絕大部分範圍,並且有頭維、下關、頰車、大迎、地倉等實用穴位,可用於顱顎關節障礙、顳肌痛、咬肌痛、翼內肌痛、翼外肌痛等,是牙科應用上很重要的經脈。中醫在顏面神經失調、三叉神經痛治療,也常用胃經的這些穴位。

常用穴位舉例:頭維、下關、頰車、大迎、地倉、足三里、豐隆

足太陰脾經

是動。當脾氣(土)開始動亂時:則病舌本強(舌根僵硬),食則嘔,胃脘痛,腹脹,善噫(多噫氣),得後與氣,則快然如衰,身體皆重。

所生病。當脾氣問題久未解決,開始產生足太陰經實質病變與症狀,是主脾(指吸收、消化系統)所生病者:舌本痛(舌根痛),體不能動搖,食不下,煩心,心下急痛(胃大痛),溏瘕泄(拉肚子不消化),水閉(小便不通),黃疸,不能臥(躺著就不舒服),強立,股膝內腫厥(大腿膝蓋內側腫而無力),足大趾不用。

足太陰脾經水彩圖,Wellcome Library, London 著作權所有,CC-by 4.0 授權

足太陰經循行路線:起於大趾之端,循趾內側白肉際,過核骨後,上內踝前廉,上踹內,循脛骨後,交出厥陰之前,上膝股內前廉,入腹,屬脾,絡胃,上膈,挾咽,連吞本,散舌下;其支者,復從胃,別上膈、注心中。

太陰之盛虛:盛者,寸口大三倍於人迎,虛者,寸口反小於人迎。

牙科觀點來說,舌頭僵硬、舌根疼痛、舌下靜脈曲張、舌下血腫、吃不下、常噫氣(胃有氣上衝)的人可以透過足太陰脾經處理

常用穴位舉例:太白、公孫、陰陵泉、地機、三陰交

手少陰心經

是動。當心氣(君火)開始動亂時,是動:則病嗌干(口咽部覺得乾),心痛渴而欲飲,是為臂厥。

所生病。當心氣問題久未解決,開始產生手少陰經實質病變與症狀,是主心所生病者:目黃,脅痛,臑臂內後廉痛厥,掌中熱痛。

手少陰心經水彩圖,Wellcome Library, London 著作權所有,CC-by 4.0 授權

手少陰經循行路線:起於心中,出屬心系,下膈,絡小腸;其支者,從心系,上挾咽,系目系;其直者,復從心系卻上肺,下出腋下,下循臑內後廉,行太陰心主之後,下肘內,循臂內後廉,抵掌後銳骨之端,入掌內後廉,循小指之內,出其端。

少陰之盛虛:盛者,寸口大再倍於人迎,虛者,寸口反小於人迎也。

中醫相信心臟的內在本質,與人的神明(現代用語對應約略為靈魂、精神)相關,即某些心臟移植案例中,讓接受器官者改變心性、習慣、記憶的那個部分。《素問・六節藏象論》:「心者,生之本,神之變也」,又《素問・靈蘭祕典論》:「心者,君主之官也,神明出焉」,所以,心經上有許多穴位名與神或靈有關,如神門、靈道、青靈等。臨床上,如果心臟發生問題時,一般多以心包經治療,「代君受過」。

顱顎關節障礙、夜間磨牙、失眠、容易緊張、緊咬者,可以考慮加神門輔助。

常用穴位舉例:神門

手太陽小腸經

是動。當心之表,小腸氣(火)開始動亂時,是動:則病嗌痛(口咽部痛),頷腫(下巴舌下間隙腫),不可以顧(不能回頭),肩似拔,臑似折。

所生病。當小腸氣問題久未解決,開始產生手太陽經實質病變與症狀,是主液(這裡講的比較像是因上半身回收代謝不良、發炎腫脹而留滯局部的液體,淋巴液或組織液)所生病者:耳聾、目黃,頰腫、肘、臂外後廉痛。

《鍼灸聚英發揮》手太陽小腸經之圖,Wellcome Library, London 著作權所有,CC-by 4.0 授權

手太陽經循行路線:起於小指之端,循手外側,上腕,出踝中,直上循臂骨下廉,出肘內側兩筋之間,上循臑外後廉,出肩解,繞肩胛,交肩上,入缺盆,絡心,循咽,下膈,抵胃,屬小腸;其支者,從缺盆循頸上頰,至目銳眥,卻入耳中其支者,別頰上䪼,抵鼻,至目內眥,斜絡於顴

太陽之盛虛:盛者,人迎大再倍於寸口,虛者,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

牙科觀點來說,舌下間隙腫大導致不好回頭,或是耳朵不好聽、臉頰腫、肩、頸、下巴、上臂痛的人,這其中或許有些是蛤蟆腫 Ranula、蜂窩性組織炎引起的問題,抑或是頭頸部肌筋膜痛症或相關症候群者,可以試著利用手太陽小腸經處理

常用穴位舉例:聽宮、後谿、腕骨、小海

足太陽膀胱經

是動。當腎之表,膀胱氣(水)開始動亂時,是動:則病沖頭痛(好像有氣上衝的頭痛),目似脫(眼睛像要掉出來),項如拔(後頸好像要被拔起來),脊痛,腰似折(腰好像要折斷),髀不可以曲(髖關節不利,大腿不好彎曲),膕如結,踹如裂(腳跟好像裂開),是為踝厥。

所生病。當膀胱氣問題久未解決,開始產生足太陽經實質病變與症狀,是主筋(這裡指全身上下讓肌肉關節彎曲的能力)所生病者:痔(痔瘡)、瘧(冷熱交替)、狂、癲疾(癲癇發作)、頭𩕄項痛(頭頂與枕部頭痛),目黃、淚出,鼽衄,(後頸)、背、腰、尻(骶髂骨區域)、膕踹(膝蓋後側與腳後跟)、腳皆痛,小趾不用。

手厥陰心包絡水彩圖,Wellcome Library, London 著作權所有,CC-by 4.0 授權

足太陽經循行路線:起於目內眥,上額,交巔;其支者,從巔至耳上角;其直者,從巔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,循肩髆內,挾脊,抵腰中,入循膂,絡腎,屬膀胱;其支者,從腰中下挾脊,貫臀,入膕中;其支者,從髆內左右,別下,貫胛,挾脊內,過髀樞,循髀外,從後廉,下合膕中,以下貫踹內,出外踝之後,循京骨,至小趾外側。

太陽之盛虛:盛者,人迎大再倍於寸口,虛者,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

牙科觀點來說,如果是頭痛、頂項痛,又兼有腰痠背痛、膝蓋痛、腳痛,一路痛下去的患者,可以利用足太陽膀胱經處理

常用穴位舉例:玉枕、天柱、委中、承山、崑崙、申脈

足少陰腎經

是動。當腎氣(水,左腎)開始動亂時,是動:則病飢不欲食(餓又不想吃東西),面如漆柴,咳唾則有血(咳血、吐口水有血),喝喝而喘(喘氣有聲音),坐而欲起(坐下去又想要站起來),目𥆨𥆨如無所見(看東西模糊好像看不到),心如懸若飢狀。氣不足則善恐,心惕惕如人將捕之(腎氣不足的話則很容易恐懼,好像有人要來抓他而提心吊膽那樣),是為骨厥。

所生病。當腎氣問題久未解決,開始產生足少陰經實質病變與症狀,是主腎所生病者: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,煩心,心痛,黃疸,腸澼(腸型腹瀉),脊股內後廉痛,痿厥,嗜臥(超喜歡躺著),足下熱而痛。

足少陰腎經水彩圖,Wellcome Library, London 著作權所有,CC-by 4.0 授權

足少陰經循行路線:起於小趾之下,邪走足心,出於然谷之下,循內踝之後,別入跟中,以上踹內,出膕內廉,上股內後廉,貫脊,屬腎,絡膀胱;其直者,從腎上貫肝膈,入肺中,循喉嚨,挾舌本;其支者,從肺出絡心,注胸中。

少陰之盛虛:盛者,寸口大再倍於人迎,虛者,寸口反小於人迎也。

牙科觀點來看,口腔病理科會遇到的口腔灼熱症、舌頭問題、咽喉乾痛之類,或許可以考慮從足少陰腎經處理

常用穴位舉例:復溜、太谿、水泉、照海

手厥陰心包經

是動。當心包氣(火)開始動亂時,是動:則病手心熱,臂肘攣急,腋腫,甚則胸脅支滿,心中憺憺大動(心怔忪不安,覺得跳得很大力),面赤,目黃,喜笑不休

所生病。當心包氣問題久未解決,開始產生手厥陰經實質病變與症狀,是主脈(指血脈,即心血管)所生病者:煩心,心痛,掌中熱。

手厥陰心包絡水彩圖,Wellcome Library, London 著作權所有,CC-by 4.0 授權

手厥陰經循行路線:起於胸中,出屬心包絡,下膈,歷絡三焦;其支者,循胸出脅,下腋三寸,上抵腋下,循臑內,行太陰、少陰之間,入肘中,下臂,行兩筋之間,入掌中,循中指,出其端;其支者,別掌中,循小指次指,出其端。

厥陰之盛虛:盛者,寸口大一倍於人迎,虛者,寸口反小於人迎也。

患者有心血管疾病者,可以針內關輔助。

常用穴位舉例:內關、大陵

手少陽三焦經

是動。當心包之表,三焦氣(相火,右腎)開始動亂時,是動:則病耳聾渾渾焞焞(耳朵聽得模模糊糊),嗌腫(口咽部腫),喉痺(喉咽部不利)。

所生病。當三焦氣問題久未解決,開始產生手少陽經實質病變與症狀,是主氣(這裡講氣血的氣,指推動身體運作的生物能量場)所生病者:汗出,目銳眥痛(眼外角痛),頰痛(臉頰痛),耳後臂外皆痛,小指次指不用。

手少陽三焦經水彩圖,Wellcome Library, London 著作權所有,CC-by 4.0 授權

手少陽經循行路線:起於小指次指之端,上出兩指之間,循手表腕,出臂外兩骨之間,上貫肘,循臑外,上肩,而交出足少陽之後,入缺盆,布膻中,散落心包,下膈,循屬三焦;其支者,從膻中上出缺盆,上項系耳後,直上出耳上角,以屈下頰至䪼,其支者,從耳後入耳中,出走耳前,過客主人前,交頰,至目銳眥

少陽之盛虛:盛者,人迎大一倍於寸口,虛者,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

以牙科來說,頭兩側痛、顳肌痛、顳顎關節痛、耳區痛、胸鎖乳突肌痛的患者,除了局部下針外,也可以利用手少陽三焦經處理

常用穴位舉例:耳和髎、角孫、翳風、外關、陽池、支溝、中渚、液門

足少陽膽經

是動。當肝之表,膽氣(木)開始動亂時,是動:則病口苦(覺得口苦),善太息(常嘆大氣),心脅痛,不能轉側(躺著如果翻身不舒服),甚則面微有塵,體無膏澤(皮膚失去光澤),足外反熱,是為陽厥。

所生病。當膽氣問題久未解決,開始產生足少陽經實質病變與症狀,是主骨(依下列症狀來看,是指身體兩側骨關節腫痛問題)所生病者:頭痛頷痛(下巴痛),目銳眥痛(眼外角痛),缺盆中腫痛,腋下腫,馬刀俠癭(腋下淋巴結腫大),汗出振寒(流汗發抖),瘧(冷熱交替),胸、脅、肋、髀、膝外至脛、絕骨、外踝前及諸節皆痛,小趾次趾不用。

《鍼灸聚英發揮》足少陽膽經之圖,Wellcome Library, London 著作權所有,CC-by 4.0 授權

足少陽經循行路線起於目銳眥,上抵頭角下耳後,循頸行手少陽之前,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,入缺盆;其支者,從耳後入耳中,出走耳前,至目銳眥後其支者,別銳眥,下大迎,合於手少陽,抵於䪼下,加頰車,下頸,合缺盆,以下胸中,貫膈,絡肝,屬膽,循脅裏,出氣沖,繞毛際,橫入髀厭中;其直者,從缺盆下腋,循胸,過季脅下合髀厭中,以下循髀陽,出膝外廉,下外輔骨之前,直下抵絕骨之端,下出外踝之前,循足跗上,入小趾次趾之間;其支者,別跗上,入大指之間,循大指歧骨內,出其端,還貫爪甲,出三毛。

少陽之盛虛:盛者,人迎大一倍於寸口,虛者,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

以牙科觀點作應用,如果患者抱怨口苦、頭痛或下巴痛,又有淋巴腫大等狀況時,可以考慮以足少陽膽經協助

常用穴位舉例:本神、陽白、上關、風池、肩井、陽陵泉、足臨泣

足厥陰肝經

是動。當肝氣(木)開始動亂時,是動:則病腰痛不可以俛仰,丈夫㿉疝,婦人少腹腫(小腹腫),甚則嗌乾(口咽乾),面塵,脫色。

所生病。當肝氣問題久未解決,開始產生足厥陰經實質病變與症狀,是肝所生病者:胸滿,嘔逆,飧泄(大便稀薄,完穀不化),狐疝(疝氣),遺溺,閉癃(小便淋漓不順)。

足厥陰肝經水彩圖,Wellcome Library, London 著作權所有,CC-by 4.0 授權

足厥陰經循行路徑:起於大趾叢毛之際,上循足跗上廉,去內踝一寸,上踝八寸,交出太陰之後,上膕內廉,循股陰,入毛中,過陰器,抵小腹,挾胃,屬肝,絡膽,上貫膈,布脅肋,循喉嚨之後,上入頏顙(硬顎加軟顎),連目系,上出額,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,從目系下頰裏,環唇內;其支者,復從肝,別貫膈,上注肺。

厥陰之盛虛:盛者,寸口大一倍於人迎,虛者,寸口反小於人迎也。

牙科上,如果遇到口咽乾、軟硬顎潰瘍、嘴唇內潰瘍、復發性口瘡 Aphthous stomatitis,或是硬顎上的單純皰疹 Herpes stomatitis,臉頰內側的口腔炎等,可以考慮利用足厥陰肝經調理。

常用穴位舉例:行間、太衝、曲泉

統整摘要

  • 喘渴、咳上氣,氣不足容易疲倦,頭面部血液循環不良,可以從手太陰肺經輔助,例如太淵
  • 牙齒痛、下齒痛、有口乾、津液問題者,例如腮腺、舌下腺、下頜下腺等唾液腺分泌問題,可以從手陽明大腸經(貫頰,入下齒中,還出挾口;與牙齒和唾液腺相關,主津液分泌的所生病)處置
  • 上齒痛、口歪、唇炎、嘴唇上的單純皰疹 Herpes labialis、口角炎 Angular cheilitis 者,也可以從足陽明胃經(走過上齒又挾口環唇,與上齒、嘴唇、顏面密切相關)處置
  • 顱顎關節障礙、顳肌痛、咬肌痛、翼內肌痛、翼外肌痛、顏面神經失調、三叉神經痛等,也可以應用足陽明胃經(下循鼻外,入上齒中,還出挾口環唇,下交承漿,卻循頤後下廉,出大迎,循頰車,上耳前,過客主人,循髮際,至額顱),如下關、頰車、大迎、地倉、頭維(還可以依情況考慮搭配如足少陽膽經的陽白、上關等)
  • 舌頭僵硬、舌根疼痛、舌下靜脈曲張、舌下血腫、吃不下、常噫氣(胃有氣上衝)的人可以透過足太陰脾經處置
  • 顱顎關節障礙、夜間磨牙、失眠、容易緊張、緊咬者,可以考慮加手少陰心經(與人的神明相關,現代用語對應約略為靈魂、精神)的神門輔助
  • 舌下間隙腫大導致不好回頭,或是耳朵不好聽、臉頰腫、肩、頸、下巴、上臂痛的人,這其中或許有些是蛤蟆腫 Ranula、蜂窩性組織炎引起的問題,抑或是頭頸部肌筋膜痛症或相關症候群者,可以試著利用手太陽小腸經(循咽;主液所生病,指回收代謝不良、發炎腫脹而留滯局部的液體,淋巴液或組織液)處置
  • 頭痛、頂項痛,又兼有腰痠背痛、膝蓋痛、腳痛,或一路痛下去的患者,可以利用足太陽膀胱經(主筋所生病,指與全身上下讓筋膜、關節彎曲的能力相關)輔助
  • 口腔病理科會遇到的口腔灼熱症、舌頭問題、咽喉乾痛之類,或許可以考慮從足少陰腎經處置
  • 患者有心血管疾病者,或是頭面部血液循環較差者,可以針手厥陰心包經內關輔助
  • 頭兩側痛、顳肌痛、顳顎關節痛、耳區痛、胸鎖乳突肌痛的患者(症狀以側方、耳區前後為主),可以利用手少陽三焦經(上項系耳後,直上出耳上角,以屈下頰至䪼;其支者,從耳後入耳中,出走耳前,過客主人前,交頰,至目銳眥)處置,如耳和髎、角孫、翳風、外關
  • 如果患者抱怨口苦、頭痛或下巴痛,又有淋巴腫大等狀況時,可以考慮從足少陽膽經(主骨所生病,指與兩側骨關節腫痛問題相關)輔助,如風池
  • 口咽部發乾、軟硬顎潰瘍、嘴唇內面潰瘍、復發性口瘡 Aphthous stomatitis,或是硬顎上的單純皰疹 Herpes stomatitis,臉頰內側的口腔炎等,可以考慮利用足厥陰肝經(循喉嚨之後,上入頏顙;支者從目系下頰裡,環唇內)處置

以上為《靈樞・經脈》篇的牙科簡易應用分析,歡迎對針灸有興趣的牙醫師參考。如果讀者希望更瞭解中醫原理,可以再深入學習中醫的藏象理論、五臟平衡思想、脈學等,本文僅提出經脈篇中可直接應用的內容。

參考資料與致謝

本文所述,絕大部分以《靈樞》九針十二原經脈篇為底,旁及部分終始篇內容。思路則受王蓄之博士(號天下無疾)、張恆偉醫師、潘曉川醫師的啟發,非常感謝他們,才有這篇文章的誕生!

  • 古籍《靈樞
  • 報導《研究:針灸有助於舒緩乳癌治療藥物帶來的疼痛》
  • 潘隆森《十四經絡循行與臨床主治病症》
  • 陳方舟《針灸研習班第100期(臺中)講課:經絡物理》
  • 劉仲軒《針灸—衛道去邪》
  • 天下無疾《零起點學針灸》
  • 郭育誠《上池之水——漢醫的祕密》
  • 黃裕峰《常見的口腔黏膜疾病鑑別診斷》
  • 恆元堂中醫診所院長 張恆偉醫師
  • 經典中醫自洽體系 潘曉川醫師

--

--

曾政嘉 (Cheng-Chia Tseng)
曾政嘉 (Cheng-Chia Tseng)

Written by 曾政嘉 (Cheng-Chia Tseng)

本立道生。執業牙醫師,中國醫藥大學針灸研習班修畢,台灣中醫醫學會雷射針灸專家醫師,加拿大經典中醫研究院針靈中級修畢;直傳靈氣奧傳;自由軟體譯者,軟體自由協會理事,The Document Foundation 會員

Responses (2)